涨姿势!北大图书馆12件不为人知的文化珍宝


编者按


从1898到2018,伴随着北京大学的百廿时光,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即将走过120年的岁月。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圣地,北大图书馆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于书架间求索知识、在文献中追寻真理的身影。

 

北大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主要搜集、保存、整理、研究清末民国文献、西文珍贵文献、名人藏书、北大教职员及校友的重要学术著作,以及其它重要的近现代文献及手稿

 

这一次,小编特别为您献上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的12件“镇馆之宝”,用藏品讲人物、讲故事、讲历史。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12件文化珍宝的诉说,你听到的是什么?

 

 

 



 

 
 

 


 


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存最早的西文图书是出版于1533年的《几何原本》,为瑞士巴塞尔出版的希腊文版。题名页上钤有“国立北京大学藏书”章。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本书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也是欧洲数学的基础著作,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几何原本》自问世之日起,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盛行不衰。它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自1482年第一个印刷本出版后,至今已有一千多种不同的版本。在西方经典中,除了《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而《几何原本》超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文化意识的影响,是《圣经》所无法比拟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665年在荷兰莱顿出版的法文首版约翰·尼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JOHAN NIEUHOF. L'ambassade de la Compagnie orientale des Provinces Unies vers l'Empereur de la Chine. Leyde: Jacob de Meurs. 1665.),是欧洲关于中国形象的起源之一。

 


 


约翰·尼霍夫是出生于德国的探险家、旅行家,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其兄亨利·尼霍夫根据约翰·尼霍夫留给他的笔记资料等整理编纂而成的。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清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荷兰使团到达北京并觐见顺治皇帝,但这次外交访问并未达到自由贸易的目的。尼霍夫作为这个访华使团的成员,在中国境内两年多的旅行中不仅详尽地记录了所见所闻,而且绘制了多幅中国风景和人物的图画。他的中国图文记录被认为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第一部真实可信、且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中国目击报道,开拓了一个研究中国的新阶段。

 

 


 

 

 


此扇面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于生前捐赠给北大图书馆北大文库的。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进士。曾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出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保荐吴汝纶为总教习,设立进士、译学、医学实业三馆。冯友兰在《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一文中评价张百熙:“他可以说是在蔡元培以前的对于北京大学有贡献的一位校长。

 

 

 

 

 



 

 

 


《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自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1926年7月停刊,共出9卷54号。《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时代的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央机关刊物之一。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同年,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到北大任职。自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新青年》改为以北大教授为主的同人刊物,直至1920年编辑部随陈独秀迁回上海。这期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逐渐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重心,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远的历史影响。

 


作为《新青年》第一卷的《青年杂志》,其发行量仅有一千册左右,因此原版的完整收藏颇为不易。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两套完整原版《青年杂志》,且有完整九卷本原版《新青年》的收藏。

 

 


 

 


《湘江评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学生联合会主办,毛泽东任主编。其主要内容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和反军阀统治,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号召实现“民众的大联合”来反对反动政府的统治。除转载京、沪等地的报刊文章外,辟有“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放言”、“新文艺”、“湘江杂评”、“世界杂评”等栏目,全部采用白话文,包括著名的《民众的大联合》在内的大部分重要文章为毛泽东撰写。

 

 

 


《湘江评论》为周刊,共出版5期,1919年8月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湘江评论》第1-4期,及临时增刊,属于国内难得的较全收藏。

 

 


 

 


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和支持下,一些进步学生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并建立了专门收藏马列主义文献的研究会藏书室,取名为“亢慕义斋”

 

“亢慕义斋”为德文Das Kommunistische Zimmer的音译,意即“共产主义小室”。“亢慕义斋”设在景山东街的北大第二院,既是图书室又是翻译室。由于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即馆长)李大钊的支持,“亢慕义斋”的图书实际上大部分是由图书馆转来或代购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现藏有八册“亢慕义斋”藏书原本,极为珍贵。八本藏书均为共产国际德文版出版物,包括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伟大的创举》等。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对中国先进分子了解马克思主义及指导中国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920年8月的初版本《共产党宣言》将书名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同年9月的再版本纠正了这个错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1920年9月的再版本。

 

 

 

 


 

 

 


李大钊致胡适书信,无日期,于胡适所藏日文书《哲学概论》(东京洛阳堂1921年再版)中发现。

 

 


信中提到的日本学者帆足理一郎的《哲学概论》,出版于1921年,所提及的代转人章洛声,曾在北大出版部工作,住在胡适家中。1922年胡适创办《努力周报》,章洛声积极参与编务工作,1923年夏因病去世,故此信大致写于1921-1923年间。

 


李大钊先生曾任教北京大学多年,且曾于1918-1922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即馆长),但北京大学现存他的墨迹并不多见。在胡适收藏的友朋手札中,大致也仅有两封李大钊的书信,现存社科院近代史所档案馆。因此,北大图书馆后来发现的此封书信更显珍贵

 

 


 

 

 


《尊闻录》由熊十力弟子高赞非辑录熊十力谈话而成,初版于1930年。此书为胡适藏书,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熊十力请蔡元培代为转赠胡适的,一本书牵涉三位北大著名学者,实属罕见

 

 


更为珍贵的是,此书的书衣上有蔡元培先生亲笔题记:“熊十力先生属转赠胡适之先生。十九年十月卅一日,蔡元培。”此外,书内贴有蔡先生写给胡适的便笺一页,日期为1930年(民国十九年)11月6日。赠书时胡适已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之职,但仍居上海。同年11月28日,胡适举家迁回北平,后出任北大文学院长。

 

 


 

 


徐志摩是胡适最要好的朋友之一,1931年11月19日不幸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去世后,胡适怀念老友,亲笔抄录了徐志摩日记五页,他在后记中说:“志摩的日记残稿,是他和眉结婚前在北京的日记,文字最可爱,我读了不忍放手,所以手钞一份。他死后四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即记此日记后整整六年。”

 

 


 

拾壹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2600余册,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当年的毕业论文,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毕业论文即为一例。费孝通先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题目为《亲迎婚俗之研究》。学位论文上有评阅者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周学章、社会学系教授许仕廉签名。1990年11月,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见到自己当年的毕业论文时,亲笔留下题记:“五十七年后重见旧作,感谢母校妥为保存。

 


 

 

 


 

拾贰

 


 


1990年3月31日,季羡林先生书陈寅恪诗一首,原件现存北大图书馆北大文库。

 

陈寅恪先生此诗,作于1929年5月,是给北大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的毕业赠言。全诗如下: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据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郑天挺回忆,上世纪20年代,在一次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集会上,历史学家陈垣曾感慨地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陈寅恪先生此诗也表达了类似的心情。1990年季羡林先生手书此诗,应该也是有感而发。

 

 

 

来源: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

编辑:园中葵、吴可染、程格格

责编:园中葵

制图:陈灿

排版:陈灿